最新活動

信徒父母神學指南 (上)

on . .

信徒父母要培育子女成為敬虔的一代向來都不容易,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挑戰,也需要仰賴上帝的恩典。本文特別針對香港的場景作出神學反省,幫助信徒父母在日常教養子女生活中,提出一套符合信仰原則的思考方向,避免盲目跟著社會風氣走。

「信徒父母神學指南」是指從「基督教人觀」(Christian Anthropology)作出教養子女的神學反思。「基督教人觀」是從信仰的角度來看以下的問題:人是甚麼?人應如何生活才符合聖經的教導?人怎樣生活才是最幸福快樂?1

此系列文章會從三方面來探討基督教人觀及引伸出來的教育指引。本文先談第一個維度:「人是被造的存有」。另外兩個維度分別是「人是關係性的存有」和「人是主體性的存有」。

人是被造的存有

意即人是被造物,與創造主處於創造與被造的關係。這關係包括創造主對人作恩典和慈愛的召喚,期待人以信、望、愛來回應祂。因着人是上帝的被造之物,是上帝按着祂的形像被造的,是上帝所珍惜和愛顧的,因此人有尊嚴,也構成人權的基礎。

人作為被造物,人內心的渴求,唯有上主才能滿足,唯有從祂那裏才能得着平安。人作為被造物的含義,同時亦包括向上帝的問責交待。
        人性扭曲:可是世人都犯了罪(包括我們的子女),人作為被造的存有,卻否定與上主的關係性,任意而行,自私自利,自我中心。神學家加爾文形容人是扭曲自己的存有。人拒絕把自己立於慈愛上主的連繫,於是人迷失於宇宙之浩瀚、大地之蒼茫。人的尊嚴失去超越的參照點,於是人無法為人權提供基礎,無法肯定自己的價值,甚至生存成為荒誕。

人拒絕向上帝交帳,於是內心的黑暗漸漸成為主導,發號司令。人不甘在上帝那裡得着滿足,於是內心無法得着安頓,只好追逐世上有限的事物,以取代造物之主。人拒絕向造物主的問責交待,於是產生:「我喜歡怎樣便怎樣,無人有權管我!」的思維模式。

信徒父母指引:

人作為被造的存有,家庭生活要讓子女感到在家中可自由暢快地運用信仰的語言,從信仰的角度看事物,以及擁抱信仰內含的價值。例如謝飯可學習感恩,為上主的賜予和供應感恩,為生產者、運送者、售賣者的勞力感恩,以及記念缺糧的人。敬拜、讚美、感恩、讀經和禱告等為基本原素。信徒父母也要經常分享自己如何從信仰的角度來面對日常生活抉擇,不要把信仰遺留在教會四面牆內。

信徒在家中恆常舉行家庭崇拜,就是具體地向家中每一位成員宣告,我們與創造主處於創造與被造的關係,基督是我家之主,並以信、望、愛來回應祂。

信徒父母也要積極向子女傳揚福音,他們都是罪人,需要耶穌基督的福音,引領祂們信而受浸,加入教會成為會友。信仰是不能遺傳的,子女必須親自與上帝建立個人關係。父母把主日分別為聖參加教會崇拜聚會和主日學,是最實際有效的行動,不要隨隨便便被其他事情取代。鼓勵子女多參與教會不同的教會活動,例如青少年團契、青少年夏令會、Awana、假期聖經學校等,多結交同齡信徒朋友,從同輩和長輩身上學習如何活出上帝的形象是同樣重要的。

在替子女選擇學校方面,基督教學校是首選的。目的是幫助子女清楚明白自己與創造主的關係,並要認罪悔改。基督教學校是一個很好的平台,增加子女掌握有關真理的機會。香港信徒只佔人口約百分之五,新生代是活在不信的社會,大眾傳媒、社交媒體和朋輩中,充斥著違背信仰相的價值觀。增加子女接觸聖經的機會,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人生價值觀的有效方法。感恩的是,香港有不少基督教學校,我們不要浪費上帝給我們這寶貴的資源。

小結:

作為信徒父母,要給予子女「最好的」,就是引領他們明白和活出人類作為被造物的身份。人內心的渴求,唯有上帝才能滿足,唯有從祂那裏才能得着平安。我們是否只掛心子女能否考上心儀的學校?而很少掛心子女是否真心悔改歸主呢?

[1]本文參考鄭順佳:〈從基督教人觀看家庭教育〉,明光社<http://www.truth-light.org.hk/nt/article/%E5%BE%9E%E5%9F%BA%E7%9D%A3%E6%95%99%E4%BA%BA%E8%A7%80%E7%9C%8B%E5%AE%B6%E5%BA%AD%E6%95%99%E8%82%B2> (2017728日下載)